正巧石枫有一张艺术照,脸的角度正合适P到图片上,这样一来,就免去了版权问题的隐患。
当我们要去探索更有难度的创新性科研工作时,常常会彼此开玩笑地说,你又有新东西玩了。十年前,基本没有科学家意识到用期刊封面做宣传、做科普,如今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。
一位国内的科技期刊编辑也提醒说,有个好封面固然好,但也完全可以选择走复古路线,需要根据自己的人力和经费情况具体衡量。十年前,王国燕在研究工作之余,开始与几位艺术家朋友合作,帮一些科学家设计期刊封面,到如今设计作品已有上百张。但有时,如果论文作者的工作非常重要,他/她的审美也可能会影响到期刊编辑的选择,从而导致一些出其不意的、带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封面图出现。石枫觉得这个创意不错,便请朋友帮忙设计。网友笑称这是我能想到的最浪漫的事,就是和你一起上封面,就想看个文献,却被强行喂了一嘴狗粮。
版权声明:凡本网注明来源:中国科学报、科学网、科学新闻杂志的所有作品,网站转载,请在正文上方注明来源和作者,且不得对内容作实质性改动。一时间,网友热议。随着时间推移,形势发生变化。
加班加点试验成了常态。今年海试,搭载奋斗者号的探索一号号船遭遇了两个台风、多个低气压,特别是在前往马里亚纳的路上,风高浪急一路颠簸,许多人晕船。每下潜1米,每平方米外壳上的水压就多一吨。2001年6月,刚履新科技部部长不久的徐冠华到七〇二所视察,听取载人潜水器研制相关技术汇报。
习近平总书记这样点赞中国载人深潜研制团队:从蛟龙号、深海勇士号到今天的奋斗者号,你们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和自立自强的勇气,践行严谨求实、团结协作、拼搏奉献、勇攀高峰的中国载人深潜精神,为科技创新树立了典范。2012年到2014年,这是胡震最难熬的3年,虽然有些技术已经取得进展,但样机与产品要求有差距,原计划2015年完成的课题只能延期。
但迈向万米深海,中国载人深潜团队老中青三代科研人却走了近20年。从无到有,《泰坦尼克号》启发蛟龙号设计灵感 2005年,七〇二所的科研人员开始追7年前上映的一部好莱坞电影《泰坦尼克号》。高压之下,一旦水漏到常压的舱里,急速喷射的海水射进来比子弹还快。在电子束焊接试验室,吕逸帆带领团队针对该系统进行了几十轮的试验,都以失败告终。
万米载人潜水器要承受1000个大气压,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。另一张晚霞西沉,潜水器被回收到船上。叶聪说,做载人深潜,不是当冒险家。2020年11月10日,中国万米载人深潜器奋斗者号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创造了10909米的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。
例如类似鱼鳔的精密仪器超高压海水泵,直接影响潜水器的稳定航行。正是利用争取的这段时间,他们最终如愿解决了故障,并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数据。
10年的坚持,中国深潜科研团队终于等来了最重要的使命,一场深海技术领域的攻坚战拉开帷幕。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波形容,海豚叫一声或者海浪拍一下,都有可能让潜水器发上来的一张写实照片,让人不知所云。
2002年,蛟龙号正式立项,作为中国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深潜器,设计目标定在了海下7000米。技术上,1995年,由徐芑南担任总设计师的6000米级无缆水下机器人CR-1试验成功,这为载人深潜奠定了技术基础。徐芑南很自豪:我可以说,通过蛟龙号,我们已经掌握了国际上认可的载人潜水器的核心技术。随后国内海洋界10位院士和15位教授进行了深入探讨,达成研发载人潜水器的共识,并于2001年2月报科技部。2007年9月1日,曾经无数次在图纸上、脑海里、梦里见到的潜水器,终于完成了总装,成型出炉了。受制于我国工业生产水平,从技术到装备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。
今年海试中,奋斗者号节奏控制得非常好:在5000米、7000米、8000米深度实现了每天下潜一次,9000米深度隔天下潜,万米深度隔两天下潜。胡震回忆,当时只看到一篇文章提到日本正在开展这方面研究。
当天作业时长足足17个小时。之后,技术人员又将单体组成的电池组,进行压力环境下的放电性能测试。
7000米深,就是每平方米要承受7000吨的压力。此时,中国载人深潜器研发似乎看到了曙光。
但到达马里亚纳几小时后,奋斗者号就顺利开展了第一次下潜。如今已是奋斗者号总设计师的他,19年前刚从大学毕业就进入位于无锡的中国船舶七〇二所,接触的便是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。即使速度慢一点,也要把牢技术关。这么大的压力加在潜水器上,对潜水器的材料、结构设计等,都提出了巨大挑战。
我们的工作不容有一丝瑕疵。为稳步攻克技术国产化关,经过慎重论证,2009年,我国第二台大深度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关键技术开始研究。
这其中包括不爱看电影,也无心追求浪漫的胡震。功夫不负有心人,奇迹终于出现了,系统参数调试终于稳定达到期望区间,试板焊缝性能大幅提升,焊接试验成功了,载人舱研制也迎来了重大转折。
我有一个深刻的感受,就是自己深度参与了国家科技进步的进程,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事。做载人深潜不是当冒险家 比起设计师,身材微胖的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试航员,俗称深海的哥。
以七〇二所为主,国内相关科研单位的多位院士、专家参与探讨,提出设立载人潜水器方向,但当时并没有获准立项。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,请与我们接洽。二是要有技术基础,当时客观上不具备。2009年8月,蛟龙号开展1000米级海试时,徐芑南拖着装满药品、氧气机、血压计等医疗器械的拉杆箱,坚持要求上船坐镇指挥,要和科研团队坚守在一起。
为什么设计师要亲自下潜?叶聪说,对设计师来说,如果不下潜,设计只能来源于记录的数据,如果亲自下潜,将多方数据进行有效关联,是提高潜水器实用性、总结设计方法的绝佳机会。11月10日,奋斗者号成功坐底世界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,三位潜航员第一时间通过水声通信系统表达心声。
一个有活力的民族,迟早要走向深海。最初,我国科研人员期望和俄罗斯开展国际合作,但对方甚至拒绝了我方参观和平号的申请。
它的下潜深度回撤到4500米,但关键技术国产化率超过85%。上世纪90年代,国家投入少、条件差,身边的同事陆续离开了海洋科研岗位。